按:博文视点周筠老师多次叮嘱我写点关于个人成长的心得,颇感压力。回首在 IT 这个行业也差不多有 10 年了,在互联网也有 7 年之久,没做成什么惊人的事业,也没什么赚到大把的钞票,如果冒充什么成功导师大谈人生感悟岂不是会被读者朋友笑掉大牙,当然引来板砖也说不定。如果说有可取的,恐怕也就是自己莽撞的混入这个行业阴差阳错的一路走过来,有些教训或许能供朋友们参考一下。所以,硬着头皮记录一下过去几年的流水账。是为序。

唯一幸运的事情

我是东北人,家乡是一个产粮大县,周围上百里都是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春耕秋收的时候倒也非常漂亮。只是小的时候家乡经济并不发达,回想起来仍然没多少好感。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没享过什么福。小学的时候,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启蒙老师,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的思维,让我终身受益,现在想起来,真的要感谢他!这么多年回顾一下,我有很多运气不错的时候,比如初中升高中,全校几百个学生,我是唯一一个进入我们这个县级市重点高中的(可想而知教育质量如何之差)。这并不是我如何刻苦或是如何聪慧,只是带着偶然性的幸运而已。至于在 1997 年能被保送上大学,说来也很巧,那一届的同学里其实有一些有力的竞争者,但我是属于平时学习成绩还算相当不错的,而且会考成绩全部优秀,在当时的班主任郑老师的据理力争之下,居然最终保送成功。我曾经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家里背着我走了后门托了关系,很遗憾,最后证据不足,因为我们家经济上没有实力,也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关系。只能归结为运气较好,当然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对我青眼有加。

我不知道如果我参加了高考人生会怎样?当时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远非现在这样上大学这么容易。而我尽管其它科目成绩都不错,但是物理成绩是忽高忽低,我之所以走另一条「安全系数」高一点的路,多少也是出于这个担心。没能参加过高考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以至于好些年经常做梦都是马上要进行高考,或是满头大汗的在答题,然后在惊慌中醒来。扯远了,确定了自己被录取之后,和周围的同学相比,我一下子多出来几个月的空闲时间,非常悠闲的时光,着实看了不少书。我从很小的时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只是限于条件,找不到太多的有趣的书可以读,这次算是弥补一下。在我养成的习惯中,可能阅读是唯一的为数不多的好习惯之,这么多年以来,我每年总要给自己留点空闲时间读书,真的是一种乐趣。

很多朋友应该知道我大学的专业学的是生物学,有的时候我说是生物技术。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的大学专业到底应该怎么界定,因为我们的班级叫做「生物基地班」,隶属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听起来挺高端的,当时全国这样的班级并不多,我当初是学校的第一批。在上大学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对生物兴趣有多大,只是当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历史,要么选择生物,考虑到历史属于文科,选择生物似乎更适合一个理科学生,家里对这个也没有多大的意见。当时影响这个选择的是上一年和生物有关的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报刊杂志上都是相关的报道。想到自己以后有可能做这方面的事情,还是很令人兴奋的。我甚至还给面试我的老师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克隆。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些选择会影响我今后人生的道路。

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生物学中有些基础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硬着头皮将就一下,到后来就随心所欲了,专业课的时候神游天外,到了考试之前才去临阵突击。遗憾的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确并非什么天才,短时间的冲刺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当然,结果也不是非常的差。但这样下去终归不是问题,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干脆选择了逃避,我偷着联系了历史系的基地班,要转系「跳槽」过去,一时间,引起了学院内的轩然大波,因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再说,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这个专业相当的不错,为什么会有人要走?这不是也丢了院系的面子吗?经过系里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我终于洗心革面,答应老师,要好好学习专业课。总算是暂时平静了下来。经过这一次的折腾,自己的「空间」似乎大了一些。去系里的计算机室似乎受到的约束甚至也小了许多。因为属于教育基地班的缘故,当时院系斥巨资兴建了一个计算机室,配备的是 486 的机器,少数是 586 的机器。和我同期前后上大学的朋友应该对当时那种计算机房还有印象,进来都是要穿鞋套的,还要登记什么的,而我们系看管计算机房的老师似乎生怕学生把计算机捣鼓坏了,整天象防贼一样防备着学生多占用上机时间。这个老师肯定也听说过摩尔定律,但他肯定不知道如何提升计算机的利用率,不知道如何发挥计算机的最大价值。在我们毕业的时候,那个机房已几乎无人问津了–因为机器相比之下都太古老了。

{据说,这么多年之后,我已经是学院里的一个异类的传说,很多老师会把我当作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好好学习专业也能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也让师弟们获得了一点空间。}

我在上大学前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那时候周围的同学中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要么是家庭条件相当好的,要么是游戏迷,幸运的是,当时在电脑上玩游戏的价格对我来说过于昂贵。到了大学有了接触计算机的条件,我当时的兴趣应该也并不是最狂热的,只是好玩而已。因为开的计算机课程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二进制什么的,编程课是 BASIC,老师其实也并没有讲多少内容。上机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大家肯定猜不到:用 Windows 自带的画图程序描摹蔡志忠的漫画。BASIC 我到现在也不喜欢这个语言,总感觉接触不到底层,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当时的计算机图书,谭浩强的大作几乎就是教科书的代名词,遗憾的是,他的C语言的教材,就像是他那本 BASIC 教材用 C 语言翻译了一下。非常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一位师兄拿着一本 Linux 的书,我在图书馆多次看过 Unix 的书籍,苦于周围没有相关的环境没办法深入学习,而 Linux 这个词不知为什么让我印象很深,以至于回到宿舍我还和同学说起来这个事儿。很快,国内陆陆续续有更多关于 Linux 的报道了,而且,可以买到系统介质光盘了,这样就可以偷着在一些机房安装起来,然后偷着练习一会儿。尽管这样,实践的机会仍然比较少,以至于很多 Unix 下的东西,我都是背下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也真够费劲的。我最不能原谅学校的一点就是学生宿舍用电实在是太「节能」了,每天 10 点半熄灯,而且电压还不够,想弄一台电脑放在宿舍内也不可能。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愤懑。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好像还是老样子。有些陈腐的观念,十年前和现在并无不同。

说这些并不是强调我对计算机有多么热爱,对我来说,只是感觉这是一种能够谋生的可能,而且,还比较有趣,对我更有趣的事情无疑更多,但不是所有有趣的事情都能变成一种职业。所以,选择计算机,至少比我所学的生物学要有更大的可行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有人都说生物学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我想,那也有可能是 21 世纪后 20 年才会发生的事儿吧,我没有办法等到那一天。

相比在计算机上投入的时间,可能我花在听音乐上的时间更多。可能摇滚算是一个愤青的标配了吧?在大学里我是中国摇滚乐的死忠支持者,四年下来,为了这个爱好倒是耗费了我不少饭钱。但很明显,在中国做音乐很难让你吃饱饭(可能这一两年好了不少)。另外,音乐这东西除了所谓的灵感之外,必须要足够时间的磨练才可以,所谓一万个小时的训练。这么多年回头看看,那帮摇滚人的确不争气,和这个国家一样,挺让人失望的。现在很多音乐人一出场就「同一首歌」的范儿,偶尔看到让人不胜唏嘘 — 这群人不是挺有性格的嘛,怎么都混成了这个样。

互联网对我的影响是逐渐发生的,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应该是在 1998 年,并没有有其他人说的那种「震撼」的感觉-因为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直到后来自学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查找各种资料(当然上网费用也逐渐降了下来),才一点点的体会网络的妙处。互联网对我这样的穷孩子来说,是一种信息上的解放。网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甚至可以无限延伸的世界,使得我了解到更多荒谬但是又现实的东西,使我认识到更多的可能从而突破自身的障碍,我想我的人生观应该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会成为一名误人子弟的教师?或是一个不合格的工程师?不管怎样,不会是现在的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自己,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感谢互联网,而能接触到互联网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真正幸运的一件事。

程序员

每当被《程序员》杂志约稿的时候,我都要提醒一下自己:我不是程序员。这是真心话,我没有做过一天真正意义上的程序员,尽管我非常想做。我不太喜欢程序员自嘲称自己为「IT民工」或是「码农」什么的,总觉得做这个行业,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才是。我自己并非计算机的科班出身,在大学里也没能积累下足够多的写代码的经验,毕业求职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竞争编程开发相关的岗位的,只能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万幸的是,我认识到IT行业除了开发程其实还有工作岗位可以选择。所以,较早的逆向推演自己能够做哪些事情,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操作系统(Unix)的实践和网络(比如TCP/IP) 理论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加上一些机缘巧合,最后能够有幸撞入这个行当。在 2000 年左右的时候,专业歧视还是蛮严重的,那个时候几乎绝大多数 IT 公司的校园招聘都会比较严格的限定专业,而像我这样从八竿子打不着的生物学要跨入IT行业的,基本上很少有人理睬。我想我永远都会感谢给我机会的那位面试官。

我只参加了两次招聘宣讲,第一家是华为,但华为根本不看我们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来的人。没有应聘上华为,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的个性散漫,在华为这种半军事化管理的公司里面,肯定会闷死。第二次去参加招聘宣讲,完全是抱着领取奖品的心态去的 — 宣讲会上有可能发放 Linux 资料和光盘。很多人递简历给面试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戏,面对科班出身的同学,随便问几个关于数据结构的问题我也不可能比别人回答的好。于是在旁边站着。恰好,有一位女面试官也在旁边站着。

「您也是面试官?请你看看我的简历吧!」
「你为什么不到那边投简历?」 (指排队递交简历的地方)
「那边不可能要我,我不是学这个的。」
「那你为什么还来?」
「我会点别的东西。」
「都有哪些呢?」
「Unix 和 Linux 自己学了很久,TCP/IP 也会点。」
「那你说出10个Unix命令给我」
「这个容易,(说了一堆)」
「再说说 Unix 的各个运行级是怎么回事?」
「(我又说了一堆)」
「嗯,好像真的学过,今天来面试的好像还真没有对这些感兴趣的人…再说说 TCP?」

就这样,这就是我第一份工作的最主要的面试环节(时间久远,细节上可能稍有差异)。我毕业求职没有很高的目标,但对自己有两个基本的要求:到北京工作, 从事 IT 行业。没想到,比我预想的要顺利不少。

招聘我的公司是个中字头的国企,有着较为荣耀的历史,在当时来看,整体上是一家大公司,但具体到每一家分公司,则是不折不扣的小公司,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好的公司文化。因为毕业之前没有和公司联系,所以也没有到公司实习,毕业后直接就直接到北京来报到了,行政人员还为是否留下我这个人作了一番斟酌,想来也挺有趣。我们这几个毕业生的岗位是系统工程师,说的直接一些,其实也就是一些 Unix 下的软件的安装和实施,需要到各地出差,对于刚走出校园、毕业前甚至没有出过东三省的我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可以了解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段工作也磨练了我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尽管做的还不够好–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当然暗地里也吃过不少亏。

没有项目的时候,有大量的时间和几个同事一起学习和实践。就是在这家公司,我在 Unix 操作系统之外,开始选择数据库作为一个学习方向。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做 什么样的选择,说老实话,只是看当时招聘数据库管理员的公司给开出的薪水的确都很不错,就误打误撞开始了数年的数据库技术之路。国内当时也出现了一个面向数据库技术的网络论坛,ITPub.net,聚集了一大批数据库技术的爱好者,大家在论坛上分享资料,交流心得,不亦乐乎,结识了不少朋友。如前所述,正是互联网给了我们学习更多知识的可能,否则,只有在具体的应用场景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我也走不到今天。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感觉自己的数据库有了一点基础,能力有了提高,就冒着极大的”风险”跳槽了。说是风险,因为公司的母公司隶属国企,每个毕业生都签署了四年的合同,如果提前离职要对公司进行赔偿,合同上写明总计 2 万五千元,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当然现在想可能也没什么。对当时的我来说,倍感压力,有点杨白劳遇上黄世仁的感觉。我想现在的毕业生应该很少再面对这种霸王条款了吧。有朋友会说,毕业一年就跳槽,太对不起这家公司了吧?对当时的我,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加上当时也不是很懂事。

数据库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因为我的曾经在 DBA 这个岗位工作过很久,实际上,我走向 DBA 的岗位径并非一帆风顺的,甚至稍有一些周折。我新入职的这家公司隶属于一家更大的国企期,公司的负责人雄心勃勃,组建了一只不小的数据库技术团队,主攻电信行业商业智能的市场。遗憾的是,最后在商务上并不理想,而项目实施也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当然,那是在我离开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个团队我只工作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并不顺利,也并不开心。问题主要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和直接主管的沟通总是有问题,遗憾的是,我当时甚至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这是很多初入职场的人的通病,也或许是很多人的通病-总喜欢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而无知的认为自己没有错。我在这家公司的一个收获是看到了余世维的一个讲座视频,应该是给某电信企业做的培训课程吧。虽然现在看,这一套成功学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可取之处,但当时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震撼的。因为此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修正自身的一些问题。

从这家公司离开后,在接下来的这家公司的经历则颇有戏剧性,我作为数据库管理员入职后没多久正好赶上非典爆发,第一次享受在家里远程办公的乐趣,非典过后上班第一天得知,老板居然把公司卖掉了,就这样,没做什么事情,拿了几个月工资,但是自己好像没赚到什么便宜。考虑到公司并入新的公司后发展方向对自己并不有利,这是一件完全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技术人员只需要做项目实施即可,到处出差,对着说明文档敲命令,时间长了必然会索然无味。所以不得不考虑再次换一份工作。其实这个时候对我自己来说,已经有些苦恼了,我知道频繁的更换工作对一个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刚进入这个行业不到两年的情况下。所幸自己还没有完全进入舒适区,继续的选择不需要太大的挣扎。

我下决心,无论如何下一个工作要更为长久一些。

很快,又找到了一家公司。新的公司规模不大,但总也是一家外企,老板是韩国人,有美国留学的背景。能够进入外企可能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怎么说呢,至少我在当时还是很羡慕一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起码薪水很不错。这个时候,谁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不在乎薪水呢?甚至也很少有过来人跟你讲关于发展与职业规划这些事情,基本上是凭着感觉走,只能多观察,多分析别人的经验(网络上有不少过来人会写自己的职业历程,不需要问他们,阅读,分析,进一步对比自己,了解自己,这就足够了)。新公司同事都很有活力,大家关系相处的也都不错。公司制度也比较灵活,我甚至有的时候中午才去公司上班。当然,公司给出了空间,工作起来也都是挺卖力的。

这家公司有两个业务方向,一块是给联通做增值服务,我的工作职责包括在这一部分;另一块是开发手机上的浏览器,这是公司发展的重点,大部分同事也都是做开发的。先在回想起来,这个浏览器太超前了,当时是2004年左右,手机根本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而且,单靠这一款软件,没有上下游的产品支撑,尽管也有想象力,但最后还是没有合适的出路。一年多之后,公司启动了另一个产品,一个在线音乐网站。这个也是老板借鉴韩国的互联网的模式做出的决定。很显然,结局不猜也会知道,这也是个失败的项目。我想起来这个项目甚至有些后悔,错失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当初能够多承担一点点责任的话,或许能做得更好也说不定。

我是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初开始更多的关注起互联网技术,搭建了自己的个人站点,后来尝试写起了 Blog,通过捣鼓(真的是捣鼓)个人站点,一点点的摸索、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我对Web相关的一些技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只是时间长了形成了感觉而已。早期 Blog 技术圈子都是一些很纯粹的技术爱好者,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分享而写作,为了乐趣而写做。我自己差不多也是这样,学习搭建站点,学习如何写技术文档,首先写的东西要对自己有用,以这个为标准,逐步发现对别人也有点用,进而得到一些正面反馈(也会满足自己的一点的虚荣心),继续总结,继续写,慢慢的,尝试写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技术领域的分析笔记,记录,总结,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一种习惯了。

通过 Blog 这个途径,我慢慢结识了另外的一个技术群体。做我们这个行当的技术人员总会抱怨没什么前途,没什么空间,根据我的观察,社交面太小也是对很多人的一个制约。当你社交面逐渐打开的时候,接触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所谓的机会,其实是相当多的。如果不擅长在那种传统的社交方式,而网络就是技术人员最好的社交媒介。

杭州阿里五年

在2004年的时候,一位素未谋面,但是在社区内打过不少交道的朋友邀我加入阿里巴巴,刚刚启动的支付宝数据库没有人维护,服务器压力也不大,哎呀,非常的吸引我。尽管上一年也有类似的机会,但当时感觉一是自己技术未必能撑起来,二是薪酬似乎也很一般,再者阿里巴巴当时的声誉并非很好(竞争对手散布了很多妖魔化阿里巴巴的信息)。经过一年后,我面对这个邀请,忽然觉得可能是个机会,毕竟再一再二不能再三阿,万一错过了呢?去看看也不会损失什么,而且阿里数据库团队已经拥有好几位技术社区上的牛人了,能吸引这么多人才本身也说明公司里肯定有自己的特点。

杭州一行,整个接触下来感觉这帮家伙都太有趣了,坚定了自己「南下」的决心。马云在2004年底发表过一个言论,「2005年将是中国电子商务安全支付年」,让我很受触动,想想做的事情有可能给互联网带来一些改变,那将是让人多么欣喜的事情,一时间我对杭州的这份新工作充满憧憬。另外,当时我对浙江的商业气氛也很感兴趣,「在那边工作几年,学习一下浙江人怎么做生意,然后再回北京」,我用这个说辞说服了女朋友,我现在的太太。

到了杭州之后工作就上了快车道。支付宝当时正面临着一次相当大的业务改造,为了避免对用户的影响,很多操作都要夜里进行,白天还要支持开发团队,前三个月的工作强度之大让我始料未及,又不能临阵逃脱,只能硬扛。到了项目发布之前的时候,连续几个通宵人都熬不住了。正式发布那天遇到了大麻烦悲剧来临,因为之前赶进度而忽视了性能方面的问题,导致发布的时候恰恰性能问题成了拦路虎,整个技术团队都在后面看着你呢,让人一筹莫展,这种情况下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让我至今感激的是,团队里的其它几位同事在我撑不住的时候顶了上来,直到最后系统上线,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工作中面临过类似的压力,那段时间,每天早晨起床后,我告诉自己,坚持过今天就好了…就这样,一点点的熬了过来。这就像爬山一样,在你非常累的时候,继续向前走几步,再继续走…也就到了山顶。在以后的几年,我甚至遇到更大的压力,但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心理抗压能力已经加强了许多,反而会逐渐享受这个过程。一旦进入IT这个行业,早晚都会遇到你职业生涯中的种种看似跃不过去的障碍,我所能给出的建议也无非就是「再坚持一下,不知不觉就跨过去了」。

这段时间我甚至强化了另外一个习惯-阅读。每当压力巨大的时候,为了能不失眠,需要切换一下思维,临睡前就强迫自己看一会儿小说,效果还真不错。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练成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应该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吧,我坚信只要读的足够块,就可以读到更多的东西,有的值得再次阅读的,反复阅读。小的时候接触不到太多的可以看读的东西,所以有些书籍甚至会读个几十遍,最多的一本书恐怕足有上百遍了吧。到了读大学的时候,有了更大的阅读空间,我成了同学中到图书馆借书最勤快的人,以至于到后来图书馆管理员都认识我了,当然还省吃俭用买了更多的书,包括学习一些新技术的时候,我的一个习惯也是会多买几本书对照着看阅读,对我自己来说,收效还是不错的。我比较喜欢有阅读习惯的技术人,当我面试的时候,如果一个技术人很长时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会让我降低对他的评估分数,当然,这是我的个人偏见而已。 应该说,对于我而言说,阅读是一种乐趣,和有些人喜欢电子游戏是一样的。

在杭州的前三年,为工作牺牲了自己的不少量业余时间(正常的工作时间有的时候反而比较空闲,所以,才有可能写一些文章),因为公司随时可能有事情,而且,有事情就不会是小事情,大多数业务都直接涉及到资金数据,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酿成大祸。我现在非常怀念和同事们通宵发布的那些日子,的确非常辛苦,但其中也有莫大的乐趣。每当即将拂晓的时候,在崔健的音乐声中,看着窗外的渐渐清晰景色,总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好像我们每个人的前途都光明起来。

公司的业务实在发展的太快,技术要想不拖业务的后腿,也只有跑的更快,这也是那几年我在技术上有点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因,强迫自己做更多的事情。慢慢的在工作中我意识到,要更好的提供后端的数据支撑能力,不理解整体的技术架构是不行的,这是我开始学习Web架构方面知识的起因。翻看我自己站点早期的关于网站架构的文章,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无非是一些分析各个网站架构的笔记而已。最开始记录的时候我只想写给自己看。有些东西,看过了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不一定能写出来;写出来但不一定能说明白,说明白不一定让别人也明白。我只是从初级阶段做起,把看过的东西做个记录,然后通过读者的反馈再做一定的梳理,有机会的话尝试给别人讲讲,把这当成锻炼自己的一个途径。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一类文章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以至于让我欢欣鼓舞,逐渐写数据库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少,写Web相关技术的文章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又一次技术背景的转换。

在2008年上半年的时候,因为自己自傲莽撞,我再次犯了一次意识上的错误,而被动的导致了一次工作职责上的调整,或者说被放逐了一段时间,临时成了一个「架构师」,也变得相对清闲起来,于是有机会进行一些面向外部的技术交流,塞翁失马,我打开了另一个天地。通过这些交流,也让公司的一些真正的大牛为业界所知,引进了一些技术人才,侧面改善了一下公司在技术社区的形象,这是让我很欣慰的一件事儿。当然,这些招摇过市的事情也会引起一些误解,但是没有人做事情是能面面俱到的,不是吗?

这段时间终于让我的性格稍微成熟了一点。我一直是一个颇有棱角的人,有的时候会碰得一头包。性格中有些我不想改变的地方,我不会尝试改变;有些有必要改变,就必须要稍稍控制一下。很多技术人员在职场不如意,多数都是出于个人性格原因,这是我的个人感想。所以,认清自己的缺点,尝试做一些改变,终归是必要的。并不是磨平所有的棱角,有些棱角适当的藏起来吧。

过了一年多,我又被召回到数据库团队。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在新的岗位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也颇有挑战。但我也越来越觉得我所想要做的不是这些事情,再过几年,也无非重复一些以前的事情,将一些业务数据做得更高,支撑能力更强而已。在这个前后,我三十而立了,我结婚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不发生一些变化。我更想看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现实,我喜欢把通过努力让产品尽快的改进,我热爱互联网而不喜欢金融的刻板,我喜欢社区,喜欢开源文化,喜欢 Twitter… 不过我讨厌终日繁复的会议…朋友们,你们中一定有人听过「家猪」和「野猪」的故事,我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一只「野猪」,再也不能变回「家猪」了。

支付宝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不折不扣的大公司。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人,亲身经历了一家公司从初创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一个以技术安身立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学习到了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我暗自庆幸没有一味低头干活,有的时候也抬头看了一下路,这是我真正收获到的。在阿里巴巴历经五年多,深刻感受到阿里巴巴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有独特的魅力,将来也定然会发展得更好。更令人怀念的是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同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和他们一起战斗的日子让我永生难忘。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五年留在了这里。要感谢的实在太多。

丁香园

当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在丁香园(DXY.com)工作接近半年了,我很享受创业的状态,而且,这边有更多需要直面的挑战。尽管大学专业学的不够好,但这个背景对我在丁香园的工作还是很好好处的,想来有趣,自己转了一圈居然又回到了这个领域。在做这个决定之前,自己也有过疑惑,我问自己:你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么?非常遗憾,没有。不过,我还可以继续学习,还可以不断的改进自己,能够帮助团队迅速成长,我的头脑还没有完全僵化,还能够”坚持”下去,而且,和几位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也很顺畅。所以,我有信心接受一次新的挑战。我的新的决定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与鼓励,我要谢谢她。

如同当初加入支付宝的理想主义一样,我想通过丁香园这个项目,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给一些人以帮助,让这个环境稍微美好一点。做这些事情,不一定会让自己功成名就,但是有可能让自己心里更加安宁一点,觉得更加踏实一点。不是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最后都会变成富有,但如果能够健康生活,能更加快乐一些,这比什么都重要。

或许,几年后我会写一些在丁香园的经历。

后记

我是不是遗漏了什么?回头看这篇文章,我发现仍然少写了很多或许关键的内容,而我似乎潜意识中也将这个过程美化了许多,选择性的遗忘了许多,所以写得轻松了一些。在杭州这几年,因为不适应气候等诸多因素,每年都有几次很严重的关节疼痛发作,痛不欲生,你看,这只是我这十年付出的代价之一,类似的苦楚还有更多。有的时候想,如果我当初不来杭州会怎样?或者说如果我当初不选择IT会怎样?过去这十年中,我做过不少次选择,我根本不知道如果我做另一种选择的话,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大家应该知道电影《黑客帝国》的那一幕,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所面对的世界将截然不同

有的时候面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对于职业或是人生的困惑,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我不知道每一次选择会怎样改变你,每一个个体是不相同的,不可能复制别人的道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糟糕的时代,我们都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会历经更大的痛苦,唯有更加顽强一些,在你快绝望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这是我经历十年莽撞IT路后给自己的一点忠告。

{这是 2011 年写的东西,重新整理,放在这里作为一份记录}

本文作者:丁香园(DXY.com) 技术负责人 冯大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或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分享。本站不参与制作或存储,内容仅用于互联网爱好者学习和研究,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站长处理删除。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