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程序猿的老公最近总是在耳朵边唠叨:“你得写一篇特别牛*的软文,迎合一下互联网的潮流,要不别人怎么知道你做的事情,知道Kids Town呢?” 我说如果他能帮我写的话,我宁愿给他做十顿他最爱吃的萝卜饼。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给让人的压力,好像大家都不黄赌毒靠拢,不么么哒,萌萌哒就融合不进去了,这让一个“内心很传统”,外表也不潮的我感到颇有压力。于是干脆就这样吧,有什么说什么,总有人理解,也期待大家的理解。于是我们都可以心平气和,一杯清茶,一本小书,一点音乐,回到当下,世界依然和平。
去年年底,离开的工作了七年的公司,那是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从事学术出版,就是大学里面老师们发表的学术文章的出版,一个相对隐秘而美好的行业。从一个懵懂不自知的”小姑娘“,到依然懵懂但是已经开始慢慢了解自己的”阿姨“。心中感慨良多,甚至大哭N场,一想到要走就会掉眼泪。我和老同事们说,生命从一个角度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你和谁一起呆了多久,你的生命就和他/她一起融合了多久,你的生命就在他/她身上得到了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大学毕业到三十而立,这段时光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最厚重的一部分。不过幸好这种厚重,我们现在还偶尔在麻将桌上延伸。
虽然很舍不得离开他们,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选择换个事业方向。对外的理由很简单:“学术出版的文章我看不懂,想做点自己能看懂点的,绘本多好玩哪~”
其实离开一个稳定的工作,很多人还是不能理解的,在外人看来,原来的工作收入在北京绝对中上,同事关系和谐,老板很有良心,没事儿还经常出差旅游,多爽的工作(有想找这个行业工作的同志可以找我)。其实也是,但是还是说服不了自己再继续下去,我想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就是程序猿老公工资又涨了,除了交房贷也能养活我了,于是我趁着还不是很老选择做一些更喜欢做的更能融入的事情。很现实是不?
二是之前工作触动,在原公司最后一年主要从事的是LD工作,LD就是Learning & Development,主要负责团队的学习发展,鼓励大家学习进步,对于一个年轻的充满激情的团队来说,这方面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想多学点东西,能明显感受到大家对知识和渴望。大家都知道读书好,但是“道理听了那么多,人生依旧还是那么过”,读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人不用催就会去读,有人想读但是永远不会去读。那时我就在想,如果童年再来一遍,习惯早点养成,现在就不用这么干着急了。做大人的LD还不如做小孩的LD。
三是一种情结。记得有一次和同事们一起聚会吃饭,饭桌上大家说要每个人都说一件特别囧或者特别有意义或者特别印象深刻的从没和别人说过的事儿,于是有人说起初恋,有人说起小学放屁把屎蹦出来了……我讲了一个小时候没什么书看的事儿。
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没什么钱给买书看,所以每本课外书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极其珍惜。有一次和老妈从镇上到市里买东西,路过市里新华书店硬拉着老妈进去,买了一套十二生肖故事出来,一共十二本,超级高兴。回家以后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吃饭也看,上厕所也看,结果有一次意外就发生了,拿着书去公厕,还是村里那种旱厕,你们懂得……完事儿站起来提裤子的时候书掉坑里的斜道上了,当时我很纠结很纠结,后来还是决定把书捡上来,于是屏住呼吸趴下,大半个身子都探到坑里才捡上来,当时的姿势,呃,就有点像余华的《兄弟》里面描述的那样….所以我很庆幸没发生什么意外。
书捡上来了,臭死了,于是又用水狂冲,那种味道,永远记得。
那本讲的是羊。十二本,一本都不能少。
书在儿时是奢侈品,我很庆幸自己喜欢上了看书,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挺好,英语也不差,对语言相对而言是比较敏感的,应该是喜欢看书的功劳。
阅读是我想去融入的一件事情,直到从好友Irene那里接触到那些原版分级阅读读物。
首先“分级阅读”是一个非常让人认可的概念,阅读就应该分级来,让孩子能时刻读自己能掌握的内容,这样才会有自信,有自信才会有兴趣,有兴趣习惯就培养起来了。想想我们小时候根本看不懂的鲁迅文章,死记硬背又有什么意义。还有我们小时候学英语的方法,现在看来真是土笨没效率,学了多少年,工作的时候别说写英文邮件了,看老外邮件还要借助在线词典,悲哀,还是读的太少。
而且这些幼儿原版读物内容不仅仅关注孩子英语等语言的学习,还融合了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和其他小伙伴沟通交往,如何养成按时上厕所、不挑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那些道理和规矩等,书中通过有趣的故事表达出来了,家长不用再担心如何向孩子传达这些概念。
除了感慨自己童年不能再来一遍,也为现在的孩子庆幸。
Kids Town是个开端,我也还从没想过要怎样怎样,如果能有更多优秀的分级阅读读物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喜欢就好。
忙碌的新生活马上就要开始,内心反而会更加平静安宁。
微信服务号:斑马星空
顶: 0踩: 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