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经济学人》破例拿出一整期的版面,讨论关于云计算的未来。
当时,《经济学人》写下了如下话语:“云计算的崛起不仅是一个让极客们兴奋的可以转变的平台。这无疑将改变信息技术(IT)产业,但也将深刻改变人们工作和公司经营的方式。”
十年后,云上的IT基础设施首次超过传统数据中心,云计算越过拐点,走向爆发周期。对企业而言,上云与否的战略考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面上云的战术抉择。
我们回顾过去10年的时代变迁,拐点的背后有两条清晰可见的推动力量。其一是阿里巴巴“去IOE”和中台建设开创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实践;其二是告别传统IT时代,企业向新技术寻求增长和创新。
这两股力量在今年交汇,全面上云拐点的背后是时代的洪流。
1、拐点前的10年
十年前,当阿里巴巴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并给它取名“飞天”时,在外界眼里,大概率是会“坠毁”的。
是从0开始一行行代码写出一个云操作系统,还是用开源的技术修修改改直接上马,阿里巴巴内部出现过巨大的分歧。持对立观点的工程师当着马云的面拍桌子,“两拨人在我办公室吵,我觉得公司就像要分家了”,马云至今记忆犹新。
早在2007年,在被称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议上,决策层就已经隐约画出了“飞天”的样子,一个支撑全集团业务、实现数据和技术统一、最终指向智能商业的平台。
以此为目标,阿里的工程师向前看没有现成的技术,向后看没有来者同行。另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当时淘宝的业务还在快速增长,如果用开源技术搭建的计算平台会再次遇到挑战,更别提为外部企业提供算力。
战略层面上的意义,王坚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们(阿里云)想做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解读为Amazon+Google并有所超越”。将单一集群做到数千乃至更高,技术上是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标志,阿里云必须攻克这道难关。
到2013年,飞天单一集群达到5000台规模,在关键技术领域,站在了世界前列。以阿里云“去IOE”获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同年5月,阿里巴巴最后一台小型机下线,7月,淘宝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
《在线》书中,王坚做了总结,“去IOE”是一个企业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标志,其根本是做一个选择,选择相信云计算是一种公共服务。
过去10年,阿里云上的企业从最初的网站APP,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都在云上;从最初企业只是将互联网业务放在云上,到现在包括核心系统在内的全量上云;从最初只是基础设施上云,到现在大数据、中台和智联网都上云。
这背后还有一条不为人知的草蛇灰线,是阿里巴巴在建造飞天的同时,以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建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改变了传统IT烟囱林立、每个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孤岛的问题。
2008年内,一项名为“五彩石”的项目成为中台的雏形,其核心诉求就是要将淘宝与天猫在数据和业务层面完全打通。
当时的解法就有了后来中台的影子:
1.抽离出每个业务的共性功能,如交易、支付、会员等等,打包成“砖块”,房子千奇百怪,但砖头都是一样的。做一个新业务就变得非常容易。
2.让数据沉淀到统一的池子,为之后喂养数据智能奠定基础。
2015年,阿里巴巴正式启动“中台战略”,构建“大中台、小前台”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一方面沉淀核心技术能力,让前线业务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拉起创新业务;另一方面,让数据沉淀到统一的池子,把机器喂养得越来聪明,协助人做更好的决策。
这样的方法论和技术,正在对广泛的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
例如在浙江,医院看病从一次就诊多次排队付款,变为看病之后再付钱。法院开始基于双中台建设,帮助法官实现对简易流程案件的辅助判决。
2、新形势与旧格局
“今年是从传统IT向云计算全面转移的分水岭。”这是行癫(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2019阿里云峰会上海站上给传统IT开出的诊断书。
与IDC的观点不谋而合。根据他们最近发布的《全球云计算IT基础设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础设施占比超过传统数据中心,成市场主导者。
不同于十年前人们眼中的“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的角色定位已经锁定在“成熟、稳定以及普及度高的IT基础设施服务”,于是我们看到科技巨头相继把云计算上升到战略高度。
时隔八年,《经济学人》对这场看不见硝烟的“CloudWar”进行了一次中场点评:“云计算大战尚未结束,而获胜者奖品实在太丰厚了。”
「3A」当仁不让,成为云计算领域最闪亮的启明星,它们分别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以及阿里云AlibabaCloud,根据Gartner当年发布的《2016年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三者联手瓜分了公有云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早期的云计算主要是技术上的开疆拓土,那到了今天,企业用云计算不单是基础设施上云,更是大数据、中台建设,甚至是代表未来的AI+IoT。
在基础设施层面,云计算在成本、稳定、安全和效率层面远超传统IT。数据显示,上云后综合成本下降一半,效率是以前的3倍,稳定性也有10倍以上的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了50倍。
从起初寥寥数家互联网企业到一些传统企业出现在云计算服务商的客户列表,打动他们的,是更低的成本、更有弹性的基础设施。
到现在,大家常识概念中的社会基础设施也都在阿里云上。例如,中国邮政、中石油、中石化、南方航空、南方电网等等。
飞利浦中国、迅雷、万科物业、百丽、Salesforce中国、大润发、西贝莜面村、众安保险、网商银行、振华重工、洛可可、首汽租车等各行业企业更是全部长在云上。
这样的拐点,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看到过。2012年底和2013年初出现过这样一个微妙的拐点:2012Q4,智能机占手机出货量总体的45.5%;2013Q1,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总体的51.6%。
也正是在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50%的2013年,燃起了“移动经济”的星星之火。
这是由量产引发质变的转折。而今,我们再次站在了这样的临界点:云计算从一个新兴行业,经历了与传统IDC并存与鏖战的十几年时间,终于在体量上首次实现对传统IDC的反超。
纵观全局,整个行业的生态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过往围绕服务于传统IDC基础设施的各种力量也将调整自身方向,否则就会面临市场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
甲骨文即为明证。根据其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今年三月,甲骨文新一轮的裁员大潮开启,传言已久的中国区数据中心无疾而终,五月,甲骨文正式关闭中国研发中心,裁员上千。
而这距离甲骨文11年四年营收翻番的巅峰时期,将将过去七年光景。
正如《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的那样,“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遭遇失败的知名企业的名单非常长。”技术的洪流从来都是如此,掩于其下的,从不只是无名之辈,就连在科技行业沉浮百年的“蓝色巨人”IBM也因在云计算市场的失利,陷入公司营收连续下滑22个季度的可怕境地。
旧时代的丧钟还未敲响,先行者的名字已经跃然于纸上。
根据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3A厂商攫取了七成市场份额。其中,阿里云保持3A军团中最快增长,年增度达到93%,同期AWS增速为27%,微软Azure增速为61%。
这是核心基础技术科技起步较晚的中国企业,首次跻身技术架构的「第一军团」,还能「坐三望二」。
3、全面上云
正如行癫所说的那样,“全面上云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单点突破的角度来看,飞天是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云操作系统,调度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数百万客户提供服务,包括中国80%科技公司与一半以上的上市企业。
它的双生子的「飞天大数据平台」支撑了阿里巴巴经济体全量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千人千面、智能客服、算法推荐,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对全局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之上。
作为当中国规模最大的计算平台,它曾创下四项海量数据排序世界纪录,可以扩展至10万台计算集群,单日的数据处理量超过600PB。
「中台战略」更是除阿里之外不作他想:
一是数据中台,二是业务中台。二者的协同应用让企业多元业务互联互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人机协同大量运用,数据智能开创全新的商业形态。
在不远的未来,融合了云边端一体化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能力的智联网AIoT,从高性能的AI芯片、AI算法、AI组件以及产业AI的立体能力到云平台,云计算正在经历从以“上云”为核心的1.0时代到以“数字化运营”为核心的2.0时代。
“数据并不仅仅是帮助CEO做出有效的决策,数据是在帮助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优决策。”行癫在阿里巴巴ONE商业大会上如是说。
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尾,也是一个新赛道的开端,充满了败者的失望与不甘,也抽长着先行者希望与梦想。
来源:鹿鸣财经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评论(0)